现在位置:首页 > 工程师之家 > 正文
  名师简介 【字体: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观千器而后识剑——叙说著名雕塑家李林琢
  作者:商颂   2005/11/1  北京库海伟业科贸发展中心 (http://www.khwy.cn)  点击次数: -
     有人说雕塑艺术是一种有着纪念碑意味的艺术,此话不假。观李林琢先生的作品似能领受到象“正史”一般的凝重感,而少有“野史”的野逸。在这种“正史”样的展开之中叙述着他心波激荡的艺术才华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切点。

    符号论美学中指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尤其是对其进行描绘时。的确,从一这一观点来看,一切知觉到的有意义的存在都可理解为符号。李林琢正是调用了知觉到的有意味的符号,指出它们深层的意义,并为之进行着意义上的联结,因而能揭示出深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


    一、时空并置

    壁画的原义是指附属于庙堂或墓室壁面的装饰这种说法应当讲只适合于古代壁画的适用范围。而今壁画已成为一种广沿的艺术形式了,它由室内走向室外,由单一走向多元。李林琢与候一民主持并合作的巨大规模的大型石刻壁雕《东方文明》,座落在深圳“世界之窗”入口处的“世界广场”上。全长200米,高10米,与6个古代社会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且具象征意义的大门和十座古建筑的柱式等组合一起,总面积达800平方米,可谓宏大磅礴。记得袁运甫先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中提及此事,他说“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样大的一件创作活动,在一般的国家很难,到今天我也认为它是中国壁画发展过程中,从室内走向室外次重大创新成果……。”今撷取《东方文明》这大型壁雕中的局部“大洋洲、印度等”来领略一下其气势之恢宏,或许不必欣赏到全部也能起到一隅三反的作用。

    说起东方文明除了中国之外,心然要提到印度等东方古国,这一满构图的巨制壁雕中铺陈着具有古印度与大洋洲太平洋岛域风格的图形。图的左上部分雕刻着以驯象为战车的古印度人的战击场面。图的中央及右下部分刻镌着类似公元前一世纪印度山奇大塔石雕本生故事艺术的浮雕,这一类风格变衍到八——九世纪便以婆罗浮屠浮雕为其代表了。李林琢以诗史般的和手法,拆解、重组和重新创作了具有浓郁古印度文明色彩的壁雕。并将大洋洲太平洋储岛的木雕面具,人像等图微锁定在这特定的构成之中。如果注意下细节你又会发现李先生塑造的人物之腹部有凸鼓之状,予人以呼吸匀舒的生命之体的感觉。这是古印度人形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哈萨瑜珈古老的对呼吸自然,匀舒的理解。配以有些圆弓弯曲的人体造型,表达了对性力欢畅的歌颂。透露出属于印度文化中的自始至终的虽有神秘之外观,而终归自然主义和谐的风格。

    李林琢在此幅巨制中打破时空的制约。将东方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不同历史、时间、风格的创意符号并置在这一宏大的构图之中。说起来,这种构思万法也应归属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须知,中国绘画艺术中,犹其是文人画里常常是把不同时段,不同种属的东西,不管春夏秋冬还是海生陆长,犹如诗歌语言样地随意地并置在一起,做为画家李先生是想借助每件事物的某一突出特质,去联系画家本身自我内心世界的愿望。李林琢的愿望可否认为是一种愿把古老东方文明中之最具说服力的形象跨跃时间界限,喻染出对东方文明犹如圣徒般虔诚的情感呢?而又将此情感铸炼出东方文明的丰碑以昭示人间呢?


    二、危险之美

    诗歌中有时仅凭一字之出则险奇顿生,如李贺《忆昌谷山居》之:“扫断马蹄痕”中之“扫”字。《李凭箜篌引》之:“石破天惊逗秋雨”之“逗”字。再如杜甫诗中只一字出奇,便有过人不及之势。如“二月己破三月来”中之“破”字。“一片花飞灭却春”中之“灭”字。都是制造诗歌险奇之美的绝字。艺术中善用险奇者往往能收到“惊讶”、“震憾”等的审美效果。李林琢为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所制的不锈钢雕塑《新生凤凰》便是一例。此作品塑造了一只尾羽攀升的凤凰在线体流升的交叉升拉中昂首挺立,相互交叠攀叉的长尾如飞升的火焰,飘然升空,势不可挡。侧翼则向左右徐徐拉开,似有冲极飞天的姿势,是一股力的综合。如果这样叙述也太近平常,给人的感觉好象无非是塑了一只美丽长尾的凤凰在做翩翩起舞之状。其实不然,这是苦于本人叙说的无能,如果对照图片来欣赏的话,顿会为此作品的险奇而叫绝。你可否看到由于羽翼飞升的巨大态势使得人们的视觉中心不自觉地随造型的流升而向上移动。这时你会感到作者表述的中心几乎全部偏移在攀升的羽翼上面了。而整个雕塑“力”的支点几乎是处在干钧一发的危险状态中。(因为硕大的造型只有一支脚在支承着)。难怪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人说“这样加工安上就会倒,此雕塑不能超过6米,否则就得倒”等等的担心的话。其实这件作品实高14.5米。李林琢为何能“一意孤行”地坚持这样做呢?原因正像他的画册中介绍的一样“一是对钢结构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二是请教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过测量,有科学数据在那儿保证。险奇的创作一般是打破匀横状态的,要不然怎么会收到险奇动魄的艺术感受呢?犹如一杆秤,虽负千斤,但秤砣的重心却能使两边的重量平衡,这件雕塑“力”的重心好像落脚于凤凰的腹部以下,当然必然扎根于凤凰的足部,艺术中大胆地用“险”能予观赏者以心理上的刺激,刺激的感觉是,虽然觉得其造势危如累卵,险象环后,但结果却是只有艺术的“惊”而无生活的“险”,正所谓“有惊无险”。


    三、象者之征

    象者之征为“象征”一词的衍文,一旦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必然地有与主题相联结的暗示,这一点在现代艺术中已运用的烂熟了。《井陉煤矿死难同胞纪念馆装饰透雕及纪念碑》是为纪念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煤矿矿工死难而做的纪念性雕塑。表现这样的题材一般认为其画面必然描绘遇难矿工挣扎哀绝的悲惨场面。或者表现某一典型瞬间特征,或者将众多人物的头部做为群像描写,以渲染主题等等。这些手法在此统统不见,所见的只是一片片相互叠压的手,我们的语汇中有招手致意、握手言和、手舞足蹈等等关于手的成语,这说明做为人的器官之一的“手”不仅具备行使生活、劳动的功能,同时还有着表达某种情绪、心态的表情作用。这件作品不见人物但见一片有着“表情”的挣扎的手,在已被煤海将人淹没的“汪洋”之中,竭力向外挣攀。虽然这已无济于事可是仅存的一点求生本能仍不顾一切地向外界传呼“救救我吧”之撕人心肺的但却十分微弱的信息,此刻时间似乎凝滞了,劳动者的手已青骨毕露,血筋暴起。仅存的一丝能与外界联系的信号也即将消失,永远地消失……。作者用意到笔不到的表现手法,省略了表现人物场面的繁复手法。只截取了这一最富传达绝望、恐怖场面的“手”做以特写,便将这种灾难题材的全部特征,富有感染力地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四、雄浑之下的小憩

    古罗马艺术的雄健。汉唐风格的气势能融解在李林琢的风格中,就此而言好像应能对他的美学主张做一个归纳了,但这还不是他风格的全部,轻柔闲逸的作品在他雄浑作风的对比之下,仿佛是他闲暇之时的玩耍。汉白玉是一种质地坚硬,洁白如玉的细粒大理岩。用之雕刻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腻质感。作品《小憩》用浮雕手法淡淡地构划出女性那种天然的娴静,还有《莲台》、《清泉》等诗化的物质点缀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环境”。如此这般的雕塑还有许多,在此不必一一叙说了。

    用气势恢宏这句成语来说李林琢的艺术特征,可能不为之过。许多重大题材在他的笔下表现得几乎臻于完美。许多悲剧般的内容在他的处理中都能昭示着其沉痛之后的觉醒认知,这便是悲剧的价值。因此,悲剧对人生来讲是一种通过挫折之后来揭示人的存在的价值。是近乎超然的人生价值。刚才讲到他的作风气势恢宏,这虽不为过。但寻思之余总觉有点空泛的意味,更深切地讲是否还应加上“雄浑典重”四个字呢?《诗品》中有句“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这个“外腓”即代指沉吟铺张的外部形式,与之相匹配的必须有“真体内充”的深度内涵做为基础方可形成博大而精深的艺术,只有到了这个层面才能“返虚八浑,积健为雄”。

    李林琢确能如此,他的才情是不受任何主义制约的,他的构图是自我内心世界的意象的翻译。在这“翻译”过程中他依靠的是坚实的造型功底,依靠的是对艺术风格构成的独到的理解和跳越出罗马苏联等造型体系的制约,更重要的一点还有赖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性把握。

    李先生的艺术创作是一种不太注重纯形式夸耀的稳朴雄浑的锋利之剑,是与世代同步的“现实主义”。好了,再讲下去便会有过份之嫌了,总之李林琢先生的作品是“观千器而后识剑”的美作,美文,美意……



 
    关闭窗口